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马桥文化的分布》(节选)。
马桥文化的分布
马桥文化代表了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目前已发现马桥文化遗址90余处,它分布不仅限于上海地区,它也是江南南部、浙江北部同时期遗存的代名词。
上海地区包含马桥文化遗存的遗址除了马桥遗址外,还有12处遗址,它们是青浦区的福泉山、崧泽、淀山湖、金山坟、刘夏和泖塔遗址,松江区的汤庙村、姚家圈遗址,金山区的亭林、查山、招贤浜遗址和闵行区的董家村遗址,其中7处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发现了马桥文化的遗存。因为地缘关系,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上海地区马桥文化遗存分布情况,下文将按照遗址分别进行介绍。
展开剩余83%福泉山遗址曾于1979年在福泉山南面和距福泉山西南约500米的庄泾港发掘,发现了马桥文化遗存[1]。2010年度,我们对福泉山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在吴家场墓地上发现打破良渚文化权贵墓地的马桥文化灰坑(图1—10)[2]。
图1—10 福泉山遗址H61出土叶脉纹红陶罐
崧泽遗址,在前两次考古发掘中都没有发现马桥文化遗存。1987年,配合油墩港的开挖工程,在崧泽遗址假山墩西南约200米处发现了马桥文化层,遗物不多,分布面积也不大,说明马桥文化时期的崧泽遗址规模比较 小,或者相当分散[3]。
金山坟遗址,1985年发掘时发现所谓的商周文化层厚达84~122厘米,其中该层的下部多出篮纹、细绳纹、叶脉纹、方格纹等泥质陶片,发掘者也认为这一类遗存与上海马桥、亭林、查山遗址中层,浙江钱山漾、水田畈遗址上层相一致。从发表的资料来看,有典型马桥文化的罐、簋、豆、觯、觚等器形[4]。2017年,上海博物馆再次对金山坟遗址进行了发掘,再次发现了丰富的马桥文化遗存(图1—11)。
图1—11 上海青浦金山坟遗址发现的马桥文化水井
汤村庙遗址,1980—1982年发掘时,在所谓晚期遗存中发现了马桥文化的半月形石刀和斜柄石刀、饰叶脉纹的凹底罐等,由此可见该遗址的马桥文化遗存被后期的人为因素所破坏[5]。
查山,1972年发掘时已经发现了丰富的马桥文化堆积,出土遗物有叶脉纹凹底罐、簋、盆、觯、觚、鸭形壶等马桥文化主要器形[6]。2008年查山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又发现了丰富的马桥文化堆积[7]。从遗址的分布特点来看,当时马桥文化堆积主要位于查山东侧平坦地带,地势低平。
亭林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发掘过两次,以探方T3堆积为例,其第四层就是所谓的马桥文化层,发掘者又称之为亭林中层,这一文化层堆积厚达50厘米,应该堆积时间比较长。文化层中出土的马桥文化遗物也非常丰富,有凹底罐、盆、簋、豆、觯等,装饰纹饰有叶脉纹、方格纹、云雷纹等[8]。1988年和1990年,该遗址又进行过两次发掘,以发掘者划分的遗址第二层为代表,也发现了丰富的马桥文化堆积[9]。
招贤浜遗址发现于1973年,确认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10]。2003年3月,为了配合上海郊环高速公路南段工程,上海考古学者再次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掘面积共200平方米,发掘出土了大量马桥文化遗存。招贤浜遗址的马桥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马桥遗址十分相似,它不仅体现在遗物所反映出的纹饰作风、制陶技术等特征上,其器物形制基本上也能在马桥遗址中发现相似类型(图1—12)[11]。
此外,根据早期的调查结果,研究者认为上海地区还有淀山湖遗址、刘夏遗址、泖塔遗址、姚家圈遗址和董家村遗址共5处遗址曾经发现过马桥文化遗存[12]。另外,根据早期研究者的描述,奉贤的柘林遗址可能也 存在马桥文化遗存。柘林遗址发现于1973年,在1982年黄宣佩先生撰写文章时并没有提及柘林遗址曾经发现马桥文化遗存,但是在其1997年参与主编的《上海文物博物馆志》中对于柘林遗址的描述,特别提及发现有马桥文化的篮纹和叶脉纹印纹陶[13]。奉贤江海遗址曾经也被认为有马桥文化时期的遗存[14]。但是,根据对出土遗物的观摩,所谓的马桥文化遗存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具体情况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这些遗址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或者如姚家圈遗址即使经过考古发掘但并没有发现马桥文化遗存,所以这些遗址的内涵还需要今后做好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加以验证。
[1]黄宣佩、张明华:《上海地区古文化遗址综述》,《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二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资料。
[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的发掘》,《考古》1992年第3期。
[4]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县金山坟遗址试掘》,《考古》1989年第7期。
[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松江县汤庙村遗址》,《考古》1985年第7期。
[6]孙维昌:《上海市金山县查山和亭林遗址试掘》,《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7]陈杰:《上海市金山区查山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9)》,文物出版社,2010年。
[8]孙维昌:《上海市金山县查山和亭林遗址试掘》,《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9]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上海金山区亭林遗址1988、1990年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10期。
[10]黄宣佩、张明华:《上海地区古文化遗址综述》,《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二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1]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上海市金山区招贤浜遗址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09年第2期。
[12]黄宣佩、张明华:《上海地区古文化遗址综述》,《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二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3]马承源、黄宣佩、李俊杰主编:《上海文物博物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1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奉贤县江海遗址年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11期。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赵梓睿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中国配资网开户
发布于:上海市中鑫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